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观察 > 金融 > 正文

数禾科技再获业界权威认可 多项大奖见证科技创新硬实力

2024-02-02 10:03   原文来源:

细看近几年金融行业的发展,随着金融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进程的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技术核心的金融科技已被作为推进金融数字化发展的科技引擎,被行业瞩目,但金融科技该如何发展,向何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不过政府报告以及一系列金融政策的发布其实已经为其指明了发展方向。

如央行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纲领性文件《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强化金融科技审慎监管,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金融科技发展的规划陆续出台表明,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势所趋,金融科技助力数字经济定位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

成立8年多来,数禾科技最近凭借自身的强劲创新实力和优质金融服务能力荣获多项荣誉,其中包括“上海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百强”、“卓信大数据计划首批100家之一”、“2021年度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大数据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全权成员单位”,值得一提的是,数禾科技已经连续三次获得浦东新区民营企业突出贡献20强。

全链路获客系统赋能普惠金融

作为科技驱动先锋企业,数禾科技开发并完善了全链路获客系统,可以为传统金融企业有效推广信贷业务,触达并匹配更广泛的用户。尤其是银保监会反复发文,要求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做好金融服务的对象,中小微企业/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等。

一直以来,这部分群体,以及更多中低收入群体能享受的基本金融服务非常匮乏,无法利用金融工具扩大生产,增加收入,持续特殊状况更是让这部分群体面临压力。金融机构普遍认为,这部分客群具有数量大、贷款额度小、地域分散、全线上运营特点,因此需要海量数据支撑。但大部分传统金融机构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结合程度较低,导致决策成本高,客户体验差,无法为该群体提供有效金融服务。

针对金融机构有资金无法匹配,和中小微群体有需求没有服务的尴尬局面,数禾科技依托先进的创新优势和技术基因,积极撮合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

具体而言,通过数禾科技的全链路获客系统,传统金融机构可以以标签重组、排序、搭建,构架出符合信贷业务需求的标签组合模型。当用户授权的信息进入模型,如与模型标签顺利匹配,则可以进入后期的授信流程,最终实现智能营销获客。

此外,数禾科技还优化广告主与媒体之间的连接,打造了智能营销机制。在渠道投放过程中,智能营销机制提供创建、复制、开启、调整、关闭五个实际策略动作组合,广告主可以聚合主要投放媒体进行程序化操作,以精确到每个人的方式,为潜在用户推送兴趣内容,并对投放效果进行智能观察、配置资源,以此促进高效获客。

在贷中环节,数禾科技推出“乐高计划”,将主流程可运营化、可编排化,特别是对用户提交材料的流程进行拆分,再根据业务端需求进行匹配,以达成最佳的业务策略与流程。此外,数禾科技还推出“丘比特计划”,可以依托数字化手段在业务开端发现风控阻断策略的优化升级点,提前处理用户需求,让用户在借款第一步的耗时压缩60%,提高运营效率。

智能风控体系夯实金融数字化实力

在贷后管理方面,数禾科技坚持“数据驱动决策”策略,利用风控系统设定风险基准,为不同客群设定差异化智能提醒策略,解决了传统贷后环节人工催收成本高、效率低、贷款回收效果差、不良率高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数禾科技基于“数算器”理念开发的智能风控体系,其算法和模型一直在将定期根据风险表现进行迭代优化调整,并且在整个信贷环节均有体现,包括贷前风控、贷中管理、贷后监控全套风控体系。

该智能风控体系高效地实现了针对不同贷款用户的信用资质、需求,与不同金融平台的风险偏好及产品类型的精确匹配,同时不断自我学习和更新,实现对用户的差异化管理及服务。

在“数算器”的助力下,数禾科技实现借贷全流程自动化运行,运用机器学习、大数据、AI等先进技术,能够精准、实时洞察客户全链路风险,有效提升风控效能。未来,数禾科技将继续坚持科技赋能,持续深耕科技研发,用科技手段不断提升客户服务,推动普惠金融落地。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
站长统计